野外地质师是濒危物种吗?
探矿者
这种担心我国学者也有过,老前辈张炳熹先生1991年5 月就曾写过一首无题的诗:“奔波会海走四方,几回辛苦几回忙。波音丰田软卧铺,彩电空调沙发床。久违鸡声茅店月,罕睹人迹板桥霜。遥感电算诚可信,锤镜罗盘莫废荒。”先生还注道:“时下会海仍很多,开的规格待遇越来越高,而愿深入荒野,扎扎实实在一线作地质观察的人少了;热衷于用别人的资料写理论文章的人多了。殊不知罗盘锤子都用不好,又无野外观察的基本功力,遑论其它。现在虽是住宾馆坐小汔车了,‘茅店月’,‘板桥霜’有机会也应接触看看”。
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认识误区。Sharp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野外训练正在减少;
2、野外工作的努力和汗水得不到尊重;
3、野外所花时间与在实验室或计算机前所花时间相比,产出成果要少得多;
4、实验师和理论师比野外地质师更伟大,更引人注目。
看来,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独中国特产呀!
目前中国地学界,有多少人是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呢?又有多少人愿意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呢?还有多少人相信自己论文所得出的结论呢?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要追索到自1990年以来的所谓“宽口径教学改革”的伟大成果上去。野外4次实习的偷工减料,地学专业基础课时的拦腰一刀,甚至削去2/3,乱七八糟的课程搞了一大堆。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甚至包括部分硕士博士,到了比较复杂一点的野外现场,有多少人能够准确识别出矿物、岩石、地质构造来呢?认不出来,又怕出丑,只好少出野外,多呆实验室,多多地借助于仪器设备。成天去鼓捣出一些“纳米地学”、“粉末地学”、“仿真地学”和“跟屁地学”等新名词来。在一大堆相互矛盾而没有规律的实验数据中,硬是要鼓捣出些规律来。然后炫耀着说:你看我的计算和模拟结果,可是与野外地质现象完全一致的哦!
而到要切切实实地解决一些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如矿产资源的寻找与利用、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及地质环境的协调与友好时,或逃避躲闪,或空对空,或空对地,王顾左右而言他!
就作为实证科学的地学而言,还是应该实在一点好,着地一点好,在没有鼓捣出或久未鼓捣出东东的山地、高原、平丘大地上,鼓捣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东来吧!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好么?!
点击进入更加精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