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On the quartz veins mark equidistant distribution of single and looking for hydrothermal deposits in the application”终于在SIAM Journal on Applied Geology发表了。 经过几个月的忙碌,论文顺利成文了。从成文后第一次投稿到接受,这篇文章整整经历了五年!我虽然有许多SCI的论文,但这篇论文却是最坎坷的一篇,不由感叹。终其原因,怕是交叉跨界惹得祸。说说发文过程可圈可点的酸甜苦辣,可以让我们明白些许应用地质学的尴尬和艰难。如此长的投稿周期足以让指望论文拿学位的学者们却步,但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教训。
本篇文章是应用性的文章,可结果却不是最前沿的。
经过将近一年的漫长等待终于等来了两个完全相佐的审稿意见。第一个审稿意见和我们的预判一致,对文章的结果和数学应用评价很高,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如果按这个评审意见,认真按审稿意见修改后,发表应该没有问题。然而第二个审稿意见看得我们直发毛。这个审稿意见基本倾向是否定的。审稿人似乎是一位资深的跳扩散专家。他审视的眼光是从跳扩散的角度而不是从应用的角度。他列了一长列很地质数学的随机分析方面跳扩散的论文,说我们的文章引用不够,分析不够,结果不新。
虽然第一个审稿人已经通过,编辑还是决定尊重第二个审稿人的意见,拒了稿。收到拒稿信,我们有点沮丧。想要再选一个降级杂志又不甘心,想要继续挑战好杂志又有点气馁。在冷静了一段时间后,我们调整心情鼓起勇气再出发。我们相信我们的文章,只是要找到适合她的枝头她才可以展示风釆。这次我们没有冒然下手,除了继续浏览各类杂志,还广泛征询了老一辈学者的意见,最后选定了SIAM Journal on Applied Geology。
又是一个漫长的等待,我们收到了审稿意见。看着那长长的评价意见,联想到上次遭遇,我们有点不寒而栗。不过仔细分析这些意见,发现这些意见与上次第二个审稿人不同。那次的感觉是先否挑刺助否,这次有点暗肯求全帮肯。不管怎样,两个字,再改!我们分析审改意见,主要是四方面的意见,一是要加强管理领域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我们结果的优势,原文虽然有这方面的内容但不够到位,不够贴切;二是地质统计数学方面处理的一些疑问,希望说明得更清楚,尤其能让非专业的人看懂。
这样修改后提交,又过了几个月,在心神不定中收到了第二次审稿意见。这次的审稿意见让我们喜出望外。意见基本是正面的,剰下的就是小修小改。不过我们一点也不敢大意再次字字斟酌地又改了一遍才得到了这篇杂志的接受函。
总结这次投文过程,有如下几点体会:
1.每个杂志都自己的风格、热点、行话和亲友圈。外人和交叉边缘结果很难进入,除非你用他们的黑话切口脱去他们的靴子瘙到他们的痒处让他们感兴趣你的问题。
2. 论文是给人看的,写作的重要性一点不比结果次。写不好,好结果也可能烂在自己电脑里。
3.碰到什么审稿人有很大的随机性。而不同的审稿人有不同的着眼点,不同的看法,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论文的命运。特别是对受面比较宽的论文,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为此,作者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可以尽量避免少走弯路。你要认真写好cover letter,帮助编辑认清你论文的定位,以选到合适的审稿人。当然你也可以向编辑推荐审稿人,但要当心,尽量不要推亲荐友,以防反效果。
4.不怕否,不怕改,好文定发表,多磨出精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