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矿者
位于浙南东海之滨的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四周群山环抱,因蕴藏丰富的矾矿而被誉为“世界矾都”。历经600多年的粗放开采,矾矿鸡笼山开采区资源已近枯竭,开采的矿石已难以维护日常生产,2014年1月开始不得不将三个风化池停产一个。
矾山镇的矾矿石储量占世界60%以上、中国70%以上。矾矿石带沿矾山盆地内圈呈半弧形分布,自北而南延绵,分为坪棚岭、大岗山、水尾山、鸡笼山、马鼻山等5个矿段。
早在明朝洪武年间,便有人在此挖矿炼矾。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开放鸡笼山矿区供开采,剩余的矿区作为国家钾肥基地的保留区。仅鸡笼山一个矿区,矾矿的工业产值约占当时温州全市工业产值的38%。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明矾被许多新材料替代,加上矾矿提炼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大,所以矾矿发展受到制约。如今矾山正面临资源短缺、企业老化、高污染、高能耗、低效能、连年亏损的窘境。
57岁的郑庆真从17岁开始就在矿场煅烧炉下当工人,主要负责耙煅烧石和拉炉灰工作,“吃”炉灰是家常便饭。还有4名工人在两个煅烧炉间来回跑动,用铁耙将煅烧石装入车内,腾起的炉灰将他们变得灰头土脸。郑庆真说“现在刮西北风好多啦,每年夏天南风一刮,人被‘泡’在烟灰里,那迷眼呛鼻味才叫难受!”60岁的退休工人张笃恒也从17岁开始下井采矿,现被矿场返聘,每天11点进硐,主要负责矿硐回填看守工作。他说下井危险性高、体力消耗大,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但在当时,因薪水高吸引了很多本地的青壮年,一干就是几十年。至今,矿上还有三四百名矽肺病人。
矾山因矾而生,因矿而兴,几乎家家户户与矾矿休戚相关。历经600多年的粗放式生产,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直至上世纪末,当地政府投资近千万元,开展治污和生态恢复工作,才取得初步成效。
面对矾矿的衰落和沉重的负荷,“世界矾都”何去何从?2005年,有人提出建设世界矾都矿山公园,2012年开始迈出了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的步子。现在,矾山人期待“世界矾都”有朝一日能像德国老工业区鲁尔一样,由高污染区向旅游地华丽“转身”。
本文部分转自财新图片故事。
评论